4月14日,安阳市银杏小学学生到开云官网下载
美术学院参观“丰碑”摄影展。
在修渠老人家进行拍摄。拍摄过程艰苦,有时候午餐只能吃泡面。
上世纪60年代,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,历经十年奋战,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间,建成了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。
时隔半个多世纪,当年修建红旗渠的人,现在怎么样了?当年的修渠场景,你能了解多少?
4月12日,在一场名为“丰碑”的摄影展上,记者找到了答案。
展出图片主人公,都是当年修渠人。他们平均年龄在82岁,年龄最大的95岁。图片里,他们有的正眉飞色舞地讲故事,有的已卧病在床无法起身。画面上有布满皱纹的脸庞,也有神采飞扬的眼睛,更有一些感人至深的瞬间……
这是开云官网下载
美术学院红旗渠精神创作团队的师生们,历时三年,探寻林州456个村落,走访500多位修渠老人,用手中的画笔和镜头记录下当年红旗渠参建者们现在的影像。
“这次展出的是从8万多幅照片中挑选出来的147件作品。”该校党委副书记魏光峰介绍,“对学生们来说,三年的创作活动是一堂超长的社会实践课,更是一堂特殊的党史教育课!”
把课堂“搬”到红旗渠
“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去太行山写生,红旗渠是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精神丰碑,2013年我开始关注红旗渠建造者。”该校美术学院教师秦国防说,“作为一名摄影专业教师,我想把课堂‘搬’到红旗渠!”
在开云官网下载
大力支持下,2018年,秦国防等人成功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,将《红旗渠建造者》立项,带上摄影器材,领着学生进入太行山。
“近10万民众参与修渠,其中劳模759名,在世的已不足百人,且多在耄耋之年。”秦国防说,“一个个修渠人正在离去,我们必须跟时间赛跑,尽快、尽可能多地找到他们,拍好他们。”
最大的困难不是拍摄,而是“找”人。《红旗渠志》一书记载的1965年、1966年的劳模表彰信息是团队唯一的信息来源。“我们按照名单,一个个去找,确定去世的就划掉……”秦国防保存着几本已经翻烂的笔记本,“几十年过去了,当年登记的住址已无从查找,只有挨个乡镇、村庄去寻访。”林州山多地广,有些自然村,连导航上都没有,他们边找边问,困难重重。用一天甚至几天时间寻访一人是常有的事。2018年4月至8月,他们在山里行驶了一万多公里。
“过程虽然辛苦,但对学生们来说,这样的社会实践更有意义,也更吸引人。”该校美术学院摄影教师黄建宇说。
“有些村子偏僻得连小卖部都没,拍摄一天,中午没地方吃饭,要么吃泡面,要么在老乡家里自己生火做饭。”2018级学生王安妮说,“苦不怕,只要最后找到人,拍好,就觉得很值。”
每张照片背后,都有一个故事。2017级学生徐博文说,在拍摄任羊成那天,任爷爷讲到为了修渠,他随时做好牺牲准备,每天会把衣物、粮票打包摆放整齐,万一除险时牺牲,就让工友们分了……“听到这里,我们都哭了,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”
2018级学生张宇说,采访劳模田永昌时,老爷爷回忆往事,激动地唱起“劈开太行山”的歌曲来。
修渠人申金柱,当时参与了红旗渠渠首拦河坝。“当时,申爷爷他们在三月天泡在渠水中,筑起三道人墙拦水,他被水冲晕了,被救醒以后接着又跳进水里……”说着说着,2018级学生刘伊楠的眼圈红了。
是社会实践更是党史教育
团队先后有近30名学生参与,年龄都在20岁上下。在这三个寒冬酷暑里,这些年轻人一次次流着泪听修渠人的故事,又把这些故事记下来,带回去,讲给别人听……
这些修渠人里,党员占多数,有不少党龄在50年、60年,甚至70年以上的老人。学生们说,寻访中他们听得最多的就是“我是共产党员,我不上谁上?”“我是党员,就要听党指挥,跟党走!”“为人民服务,就是牺牲咱也不怕!”
实践是本无字书,行走的课堂更精彩。
三年时间,师生们足迹遍布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北京,汇编修渠故事5万多字,录制口述视频4320分钟,剪辑人物专题片20部。三年里,学生换了三茬,人物访谈、文本记录、摄影摄像、视频剪辑、方言校对……每个成员都成长为“大拿”,每个孩子都经受了一场又一场精神洗礼。
“大学生就应该磨炼自己。”2018级学生聂皓馨说,
“我们这个年纪不吃苦,啥时候吃苦,更何况,跟修渠相比,这算苦吗?”2018级学生李若瑜说。
……
“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,开云官网下载
师生回望红旗渠、品读红旗渠、体悟红旗渠,在感动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,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情感,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相传。”该校党委书记纪多辙说。
(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本报通讯员 张爱善 常阳)
原文链接:
http://newpaper.dahe.cn/hnrb/html/2021-04/16/content_487023.htm
(责任编辑 常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