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3日上午,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君雷教授来校讲学。在和展B楼205教室,郑君雷教授作了题为“汉帝国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”的专题报告,历史与文博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。报告会由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刘朴兵教授主持。
报告中,郑君雷教授从考古墓葬和出土器物角度,讲解了汉帝国东北边疆、北方边疆、西南边疆、南方海疆和西域的汉文化因素。他认为,汉帝国边疆的社会整合过程绝非整齐划一,历史内容亦千姿百态。一般来说,汉人与非汉族群的接触经历了隔离、共处、融合三个阶段。持续共处会发生族群融合,非汉族的融合形式为汉化、同化,汉人的融合形式主要表现为“本土化”。汉代文献中的“汉人”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“汉族”,但被称为“中国人”或“秦人”的主体人群确实鲜活地存在并且发挥作用。东汉帝国郡县地区与今天中国汉族主要分布区惊人重叠,显示汉代“汉人”在东亚大陆已扩张至其生态地理的边缘。现今的中国疆域基础,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,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文化结构乃至“东亚汉文化圈”的维系,即是“汉帝国边疆地区社会文化整合”的历史遗产。他强调,考察汉帝国边远地区的汉文化,不仅要考虑中国境内,还要考虑西北朝鲜、越南、中亚等中国境外的文化的因素。
报告结束后,郑君雷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。
郑君雷,中山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。主要从事秦汉考古研究,在《考古学报》《考古》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,出版《边疆考古学与民族史论集》《边疆考古学与民族史续集》等著作,主持教育部项目多项。
(责任编辑 王晓伟)